竹材漂白
在构成竹子的物质中,约四分之一是木质素。木质素的存在使竹子本身有颜色。此外,由于生长条件不同,竹子的营养和光照条件差异很大,这也导致构成竹子的内部成分不完全一致。因此,竹子的颜色会有所不同。此外,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,光照、水浸和温度也会使竹子局部变色。因此,为了改变竹子的颜色,主要是为了使竹子中的木质素脱色,提取竹子中的营养成分。从而使竹材颜色一致,改善竹材霉变污染造成的竹材外观质量差。前面已经描述了防霉处理方法,现在简要介绍了竹子的漂白工艺和机制。
竹子的漂白过程主要是竹子中木质素的处理。主要有两种漂白方法,一种是去除木质素漂白,另一种是保留木质素漂白。一般来说,去除木质素的漂白可以得到白度高、稳定的竹子,而保留木质素的漂白效果较差。事实上,在生产实践中,这两种方法并非绝对,而是根据不同的工艺相互使用。以下是几种常用的竹漂白方法,供读者参考。
1.H2O2(过氧化氢)漂白法
过氧化氢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,是酸性介质或碱性价格中的强氧化剂。当过氧化氢遇到更强的氧化剂时,它也可以作为酸性或碱性介质中的还原剂。利用过氧化氢的这一特性,可以去除竹子中的一些木质素,提取竹子中的蛋白质、糖和淀粉,使竹子表面变白。
双氧水漂白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竹漂白法。各地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经验。根据漂白温度和漂白液的浓度,一般分为冷漂、热漂、浓漂和淡漂。冷漂法在室温下进行。其优点是操作简单,对设备没有特殊要求。缺点是漂白时间长,影响生产率的提高;热漂白法应为溶液提供加热设备。漂白时间短,漂白效果好,但成本高。热漂的温度一般取决于产品的厚度和形状,控制在75℃以下,温度过高,会加速过氧化氢的分解;浓漂:工业用过氧化氢。浓度一般为36%,浓漂是指过氧化氢。漂白液直接使用,无需用清水稀释。这种漂白方法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好的表面漂白效果。但这种方法消耗的过氧化氢较多,竹制品漂白后耐久性较差;淡漂法是将工业过氧化氢稀释后进行漂白操作的过程。虽然这种方法漂白的时间更长。但由于其对竹制品的作用时间长,深层漂白效果好,漂白后的产品耐久性好,成本低,尤其是热原处理。
竹制品用过氧化氢漂白。为了提高药物的漂白性能,可以适当添加添加剂。目前常用的添加剂有焦磷酸钠和氢氧化钠。在使用过程中,添加剂可以单独使用,也可以添加过氧化氢。在溶液中,添加剂的添加量一般为溶液总量的0.5%一1%。
掌握漂白时间是获得良好漂白质量的关键。根据不同的环境温度(或溶液温度)和产品质量要求,灵活确定具体时间。一般情况下,使用5%一10%过氧化氢的浓度。在10-30分钟内,漂白液将产品加热至70℃漂白。如使用10%~20%常温20℃时,浓度溶液漂白产品的漂白时间在10-20小时之间。
漂白液中使用的容器可以根据竹制品的大小和长度灵活选择。瓷缸、防酸塑料桶、长大产品、水泥池均可使用。无论使用哪种容器进行漂白处理,漂白液都应浸泡在产品中,以确保漂白产品均匀、充分漂白。在漂白过程中,应用盖子覆盖漂白剂,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。
由于过氧化氢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和还原性,在漂白操作过程中,不要直接接触溶液和皮肤,必要时,可以戴橡胶手套操作。
过氧化氢漂白工艺实例:
(1)过氧化氢热漂凉席竹丝工艺:先将清水放入有防酸内壁的漂白池中,水量约为池容量的三分之一,再放入预干竹丝中。此外,在瓷缸中制备过氧化氢和焦磷酸钠。过氧化氢(工业用)浓度为36%。重量比为清水:过氧化氢:焦磷酸钠,100:5—10:0.5-1。溶解后倒入漂白池中。或者根据经验投料,将竹丝放入漂白池中,用清水盖住竹丝。双氧水用量约为每万根竹丝12-15kg焦磷酸钠1-1.5kg。为防止竹丝浮出水面,可加厚木块镇压。用蒸汽将漂白液加热至72-76℃,让其自然冷却至室温,将竹丝沥干,送人工干燥室干燥。该工艺的优点是竹丝白度高,表面颜色均匀持久,防虫防霉效果好。缺点是成本高,需要建设防酸内壁漂白池,购买供蒸汽的锅炉。
(2)过氧化氢(H2O2)和氢氧化钠(NaOH)双液冷漂竹条工艺:制备两种溶液,第一液为1%的氢氧化钠(NaOH)水溶液,第二液为20%双氧水溶液浓度。将竹菌浸泡在第一溶液中2-4小时(具体时间取决于温度,液温20℃为3小时),然后将竹菌移入第二溶液中,即过氧化氢。液中浸泡4~8小时(20℃时6小时左右),然后将产品从溶液中取出冷却或送入人工干燥机进行干燥。该工艺操作简单,漂白效果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