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明代以来,中国古典工艺家具已经进入了技术的巅峰,并代代相传。古典工艺家具的灵魂是榫榫结构。整个家具甚至整个房子都不使用钉子,但可以使用数百年甚至数千年,这是人类轻工业制造史上的一个奇迹。古典工艺家具适用于近100种榫榫结构,家具通常根据不同的连接部分使用各种不同的榫榫结构。
榫卯有内部结构和外部缝线。就内部结构而言,榫卯的结构原理不同,其投装方向、应力结构性质和榫卯在家具日常使用中的抗性也有很大差异。其内部结构性质可分为“24性”,供参考。
“二十四性”分别是:
甲组:直、槽、穿、种、扣、契;带、位、挂、销、抹、格。
B组:斜、插、夹、闷、卡、互;靠、交、抱、锁、斗、结。
(A组与B组相对应。)
(1)直:A1,榫卯呈“丁”形,即垂直关系。直榫平肩或齐肩,榫头或出口或闷热,是所有木结构最基本的榫卯连接方式(如图8-3-1所示)。
(2)倾斜:乙1、榫材与榫材(指木纹)为斜角关系,或锐角或钝角,榫眼与榫肩均为90°连接;另一种榫材与榫材垂直,但榫材与斜肩的榫卯连接(如图8-3-2所示)。
(3)槽:A2,两材同向或垂角,榫槽与榫凸边(舌簧)连接,板与板或板与框架的凹凸拼接(如图8-3-3)。
(4)插入:B2,燕尾凹槽有向插入连接,即在插入前必须对齐到位,除固定位置外,还有拉力(如图8-3-4所示)。
(5)穿着:A3。A材通过B材与第三材连接,B材基本限位不动。如果A材需要在穿入B材的范围内稳定,则增加楔钉,但其主榫卯的结构性质仍然是“穿”(如图8-3-5所示)。
(6)夹:B3,两种材料呈丁字形连接,A榫呈鸭嘴状,一主一辅,一内一外,主榫入眼辅“榫”夹在B榫外面,外面的辅榫只有主榫的一半左右(如图8-3-6)。
就传统做法和木材性质而言,槽和插头有其共同点。如果两块材料(板和板)是同向木纹拼接的,可以在槽内施胶,但绝对不能在板与大边抹头等拼接的槽与舌(簧)之间施胶,而是要施蜡,防止后续涂装时油漆渗透(如图8-3-7所示)。
(7)种植:A4、两根杆子应凿眼对合平行拼接,中间应设置小榫头顺线种植连接。一般情况下,小榫头深浅(如图8-3-8)。
(8)闷:B4,两个材料的格角或孤接,两个材料都要凿“槽”,另一个一键式小木块横(纹)闷(如图8-3-9)。
(9)扣:A5、两材(托泥)格角连接时,将垂直第三材(腿脚)扣在预留的上小下大头孔内,首先定位腿脚下的小方锥榫头,然后将两材格角榫卯结合扣住腿脚(如图8-3-10所示)。
(10)卡:B5边抹两材水平格角时,将第三材垂直腿穿入预留孔内,使其上下左右不能旋转或移动(如图8-3-11)。
(11)契约:A6,两种材料都有榫头,榫头和榫头相互吻合,每个部分都交给第三种材料的同一榫眼。两个榫头分为明榫和暗榫(如图8-3-12)。
(12)相互:乙6,两材榫头与榫头相互咬合,并加上坚持钉(如图8-3-13所示)。
(13)带:A7,拼接多个板块时,开燕尾槽,在其背面加条杆(如图8-3-14所示)。
(14)依靠:B7,垂直背板与背面的水平背杆相连,杆依靠相连(如图8-3-15所示)。
(15)位置:A8,仅作为定位凹凸活络连接,不需要紧固或紧固常规榫卯,如门轴或不滑动的门栓、抽屉下的活络滑道等。(如图8-3-16)。
(16)交:乙8,两种材料定位后的“十”字交或成角交,有固定交合和活络交合(如图8-3-17所示)。
(17)挂:甲9、桌床等牙板端与腿上端的格角内部结构,牙板端为燕尾凹槽,从上到下插入(如图8-3-18所示)。
(18)抱:B9,牙板与腿上端挂插相连,牙板榫端下的“小三角”被腿上端盖住(如图8-3-19所示)。
(19)销:A10、AB顺纹活络拼接,即另一个键式小条杆一端栽入A材后,另一端横移收紧,或反向松开,如马销(如图8-3-20)。
(20)锁:B10,一两个材料在第三个材料的毛里,然后用坚钉锁住,比如霸王城钩下的垫锁。一般锁不能拆开,必须损坏坚持才能拆开(如图8-3-21所示)。
(21)擦拭:指甲11。木条杆与厚板末端的封边相连。框架抹灰也是其中之一,更多的是指板末端的封边方法(如图8-3-2所示)。
(22)斗:B11,板与板的齿形咬合,可垂直成角咬合连接,也可顺纹延长两板的端尾咬合连接。斗齿一般呈燕尾状(如图8-3-22)。
(23)格子:A12,两材成角或垂直合一角的榫卯连接,即格角榫,内部有多种结构(如图8-3-23)。
(24)结:B12、三种材料之间垂直关系的三维一体化,为相互匹配的结构榫榫。第三种材料插入甲、乙格角后,使甲、乙契扣不分散,三种材料结构应力平衡强(如图8-3-24所示)。
家具
上述“二十四性”有其不同的组合性格和投合原理,可衍生出数百种不同的榫卯方法。